看似民主的一言堂會議
集思廣益,最後凝聚共識是開會的主要目的,所以開會有它的必要性。開會的時候,如果底下的聲音愈來愈少,而台上的聲音愈來愈多,最後都是台上在講,台下卻又不想聽的會議,這種會議的意義在哪裡?
開會時,常出現台上在講話,底下也在講話;台上講的是官話,台下講的是笑話。說真的,學校裡頭開會時就是這個樣。而台下到底有幾個人在聽台上講話呢?說實在的,我看如果有一兩成以上有「認真」在聽,大概就很偷笑了。以前開會時不會這樣耶,怎麼時空轉移之後沒隔多少年,好像就變了個樣!
台上話太多也許是其中一個因素。假設開會要開半小時,大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被行政報告佔用了,剩下的時間還有留一部分給老大報告,所以時間東扣西減,真正要意見交流的時間就只有短短的幾分鐘。幾分鐘要解決上個月發生的諸多問題,從提案到討論,從討論到決議,如果會議能決議些什麼,這個會議還算很成功。但如果討論未能決議,通常這時候就開始埋下伏筆,留到下一次討論。這一次跟下一次的會議相差一個月的時間,該解決的問題還是沒被討論和解決。因此問題累積是愈來愈多。
下一次的會議依舊是跟前述一樣,行政報告還是佔用很多的時間,而問題的討論時間依舊還是很短。陳年的問題被新的問題覆蓋過去,新的問題又被更新的問題蓋過去。因此,「勇於發問」的老師也變得沉默寡言了!
「有沒有老師有任何提議或建議?」因為我是年級代表,之前我會硬擠一些問題提出討論,不過最近這幾次辦公室的同事建議我以後都講「沒事!」,大家樂得輕鬆!
真的「沒事」嗎?我存疑著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wlquff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